提案定稿工作分配

一、概要

  1. 先謝謝Kokuyo在作業壓力中弄完很繁雜的計畫草案,請見這裡
  2. 跟上官看過草案之後,除了空下的欄位需要補完之外,有幾個東西需要再加強:
    1. 計畫原由及目標部分:以大學學系的角度來看,可能更著重接觸的對象,所以一小部分需要改寫。
    2. 相關文獻部分:需要更著重維基在科普的應用及效果,才能說明大學選擇維基做為科普方式的原因。
    3. 活動設計:除了維基聚會的形式,需要透過內容的包裝使活動設計看起來有內涵。
    4. 時程:要改成甘特圖,把不同的工作分拆出來。
    5. 成效評估:同a.,需要以大學的觀點來設定。
  3. 以上工作需要儘快在一天之內蒐集資料,兩天之內完成改寫。Reke跟上官會優先進行這一部分,但請大家一起參與,把資料彙整在這裡。

二、工作分配

請在認領工作處簽名

a.:reke

b.:上官

c.:reke & 上官

d.:reke

e.:reke

三、資料彙整

請根據前面提到的要點,將想法與資料的連結丟在相關主題下:

計畫原由及目標部分

相關文獻部分

維基百科的成立目的之一,便是為了讓人類的能夠打破傳統學術知識付費高牆(Paywall)以及艱深用詞(expert jargon)而存在的。中研院法研所研究員陳舜玲於2010年的「維基百科:民主化的科學共和國( “Wikipedia: A Republic of Science Democratized”)」提出,維基百科透過群眾智慧與討論機制,打破了傳統專家社群自我限制參與討論的門檻,透過維基技術「讀者也是編者」的設計,讓貢獻與閱讀知識都十分簡易。讓科學在眾人自發的貢獻之下,將知識補完更為全面,有如自由的政體中,每個人都自發努力的想要讓共和更臻民主。

上述「網路討論打破學術討論窄門」的概念,哈佛大學貝克曼網路與社會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溫伯格於2011年出版《Too Big To Know》也有所呼應。這本討輪網路對於知識傳播造成改變的專書,提到許多因為網路工具造成業餘人士和專業科學家的合作而讓新發現的週期更加快速。例如全球最大的自計畫造者嘉年華(Maker Faire)中的「星系動物園(galaxyzoo)」計畫,就是讓天文愛好者整理分類超過百萬幅的星系資料,進而打破了傳統對天文星體的運作概念;其中也有提到化學科學家將過去無法獲得期刊刊出的失敗實驗結果透過維基技術公開,讓其他國家的科學家能夠更快速的製造新的化合物。

常見運用維基百科分享科普的形式,是個人自發的寫作聚會,如歐洲維基社群組織者Nicole Ebber與Lodewijk Gelauff兩位,曾於2013年國際維基年會發表主題「全球分會最酷維基專案」中舉例,加拿大有物理系的學生運用多所校園宿舍或圖書館,聯合舉辦法語條目的物理主題編輯馬拉松;中國華北電力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的大學生董陽在2011年《科普研究》發表的論文〈Web2.0時代的維基網絡科普新模式——以互動百科為例〉,更進一步的說明維基技術比傳統出版讓更多人更有效率的得到最新的科學知識。雖然文中也提到跟這樣的在中國維基百科的使用者仍較他國低,但這樣的參與科普寫作能快速修正最新的理論。上述的文獻都說明了,維基技術讓科普的傳播,從傳統單方灌輸轉化為全民參與的新優勢。

另一維基對科普的特色,是資料會在經費挹注結束後,仍得以由維基媒體社群的接手,繼續散播與演化,讓成果不會隨著補助結束而束之高閣。維基媒體基金會自2010年,為了能達成更緊密的與學術單位合作,開展了「維基百科教育專案(Wikipedia Education Program)」。結合大專院校的課程,輔導老師將傳統學生的作業從報告形式,改成書寫維基百科。這樣的作法除了能夠增進參與學生的寫作動機之外,同時也能培養其批判思考的能力,也有案例顯示透過維基百科的書寫,寫作者會更想要以淺顯易懂的文字說明知識主體。韓國漢陽大學的助理教授Piotr Konieczny於2014年發表的論文〈維基百科運用於教室裡的反思(Rethinking Wikipedia for the Classroom〉,也從多面相分析了教育與維基百科的結合造成對學生的影響在課堂結束後如何不斷持續。

[1]:陳舜玲, 2010, “Wikipedia: A Republic of Science Democratized”, Albany Law 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49-325。

[2]:2013最酷專案列表,加拿大分會

[3]:Lianna Davis, 2013, "Physics professor assigns students to edit Portuguese Wikipedia", Wikimedia Blog

[4]:Piotr Konieczny, 2014, "Rethinking Wikipedia for the Classroom"

[5]:Jan Sluizer, 2014, "Medical Students Learn to Treat Ailing Wikipedia Entries", Voice of America

[6]:Meseguer Artola, Antoni et al., 2014,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teaching use of Wikipedia in Higher Education", Universitat Oberta de Catalunya

[7]:董陽, 2011, Web2.0時代的維基網絡科普新模式——以互動百科為例, 科普研究

活動設計

改善需求:更明確地設定光電的領域,以便強化內容的確定性。

相關資料:

逢甲光電的產學合作聯盟廠商  (可根據其生產領域,設定目標,未來較易合作)

清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英屬開曼群島商錼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安乃吉興業有限公司

上詮光纖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凌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台智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昱晶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逢甲光電選修課程的領域

(1)光電半導體、(2)平面顯示器、(3)LED固態照明、(4)光通訊、(5)光學系統設計、(6)光學模擬、(7)光資訊儲存

 曾經參訪過的廠商名單

 總格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今國光學股份有限公司、昱晶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矽品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凌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佳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內容設計:

核心-發現並認識身邊的光學產品

 1.顯示器

 2.LED

 3.鏡頭?

 4.……

 

方法-

原理:查閱資料並編定成條目

故事:查閱研發相關故事,點綴條目內容

實作:實驗或參訪,製成圖片、影片等美化條目

時程

贊助申請

維基基礎訓練

參訪行程

寫作聚會

專家審查

出版

結案報告撰寫

成效評估